各团支部、各学生组织: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奉献青春、服务人民的实践中锻炼成长,并为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做好项目准备,经研究决定开展2025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现将具体要求和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学思践悟新思想 挺膺担当建新功
二、活动时间
2025年1—2月
三、主要内容
按照“目标精准化、工作系统化、实施项目化、传播立体化”和“项目组团、个人实践、就近就便”的原则,结合院校学科专业齐全的优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2025年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寒假社会实践分重点方向和专项活动2大类。
(一)重点方向
1.科学家精神理论普及宣讲
围绕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大力学习弘扬科学家精神,通过面对面、小范围、互动式宣讲,讲透科学家精神内涵、讲好科学家奋斗故事、讲清科技发展形势、讲明科技创新前景,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思践悟。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精心设计开展有内涵、有人气的科学家精神理论宣传教育活动。
2.探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共融,观发展成就共筑丰碑
聚焦乡村振兴、民族团结与发展成就,旨在深入探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的深刻变革,或深入了解民族团结现状,充分感知民族地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或全面观察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所取得的显著发展成就及其深远影响。
3.“浙里同行,共筑华章”综合性发展实践
实践涵盖共同富裕、生态文明、文明新风、美丽浙江4个主题,可任选其一。共同富裕实践鼓励大家发挥专业学科教育优势,深入开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先行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文明和谐美丽家园展示区建设实践调研活动。生态文明实践倡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把握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鼓励大家深入基层助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文明新风实践鼓励大家走进基层、走进群众,积极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开展课后服务、组织社会调查、开展文体活动、促进基层团建、培育践行主流价值、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实践活动。美丽浙江实践聚焦美丽浙江建设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鼓励大家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千万工程”等重点工作,深入乡村、社区开展环境治理、科普宣讲、社会调研、发展献策等活动,讲好美丽浙江故事。
4.反邪教宣传实践
结合实践地实际情况,以反邪宣讲、科普宣传、法治普及、社区服务、调查研究等形式多样活动,向基层群众宣传党和政府关于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的政策法规,提高基层群众识邪、防邪、拒邪的基础素养。
(重点方向2、3内容详情可参见校团委通知:https://youth.hznu.edu.cn/c/2024-12-23/3040159.shtml)
(二)专项活动
1.“科普之光,点亮生活”科普类短视频制作专项实践
聚焦科学知识普及与传播,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科普类短视频的策划、拍摄与制作。大家可结合自身兴趣与所学知识,从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领域选取知识点,以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给大众。通过完成从选题构思、脚本撰写、拍摄录制到后期剪辑的全流程,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提升科学素养与媒介素养,同时扩大科普知识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激发公众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为营造全社会热爱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贡献力量。
2.“佳节撷英,德风沐心”传统文化专项实践
传统佳节与传统习俗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与民族情感。本次专项实践聚焦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鼓励大家深入挖掘佳节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如阖家团圆的年夜饭、寓意吉祥的春联书写与张贴、喜庆欢乐的拜年传统、蕴含文化密码的手工艺术等。同学们可结合自身兴趣与专长,借助实地调研、亲身参与、访谈交流、资料搜集等手段,深度挖掘家乡传统节日习俗的历史根源、文化意义、地域差别及传承脉络。并采用拍摄记录片、撰写文章、创作民俗物件、策划活动等创新形式,鲜活呈现节日习俗的独特韵味,领悟潜藏的深厚文化价值与真挚情感,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为传统文化的蓬勃兴盛奉献青春智慧,在文化传承中汲取道德滋养。
3.大中小学社会实践一体化专项实践
以大中小社会实践一体化为切口,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重点围绕各学段实践育人目标递进、理念融合,以调查研究、理论宣讲、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等多样化形式助力引导大中小学育人主体的互访交流,探索搭建大中小学社会实践资源共享,在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参与、一体化推进、一体化指导中取得实效。
4.“共富杭州、青春先行”专项实践
重点围绕“一老一小”“阳光成长”“教育共富”等民生工程开展专项实践,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助推杭州创新活力之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生态文明之都建设、最具幸福感城市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发展。
5.“返家乡”专项实践
组织青年大学生深入基层、践行服务,引导青年大学生关注、支持家乡发展,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可进入“创青春”微信公众号“返家乡”平台查询各省、市、区设岗详情,注册个人信息后进行报名并与招聘单位联系。
各位参与者请结合自身兴趣与特长,选择任一重点方向或专项实践,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项目申报,按时提交申报材料。申报结束后学院将组织项目立项审议工作,立项成功的团队和个人请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结项要求,提交结项材料。
四、活动要求
1.强化安全意识与责任落实:全体参与者务必高度重视安全问题,实践活动开展前熟悉安全知识与应急处理措施。各团队负责人及指导教师要切实履行安全管理责任,详细了解实践行程与环境,制定安全预案,严格遵循“就近、方便、安全”原则选择实践地点,确保活动全程安全可控。
2.注重活动质量与成果转化:深入理解实践主题内涵,围绕学院设定的方向和专项活动,结合自身优势与实践地实际,精心策划实践方案,确保实践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且富有成效。在实践过程中,认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途径,同时做好过程性图文记录,努力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实际价值,如撰写高质量的实践报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等,切实提升自身能力与综合素质,避免形式主义和走马观花。
3.积极宣传推广与品牌塑造: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包括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及校园媒体,对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报道。及时分享实践中的精彩瞬间、典型事迹和成果亮点,提升学院社会实践活动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时,注重宣传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感染力,吸引更多师生关注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4.加强总结反思与经验分享:实践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全面总结,深入反思实践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提炼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为今后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参考借鉴。积极与学院沟通反馈实践情况,特别是为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及专业社会实践项目培育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建议,推动学院社会实践工作持续发展、不断进步。
五、结项材料报送时间及要求
(一)申报人:各团委(团总支)、各学生组织、各团支部组织队伍,个人均可自由组队参加;
(二)申报内容:下载个人/团队立项申报表及汇总表(见附件1、2、3)填写按照要求提交电子与纸质材料;
(三)立项申请材料报送方式:团队及个人电子稿分别报送,团队申请书及汇总表发送至:2498848765@qq.com(周卓灿);个人申请书及汇总表发送至:1799838441@qq.com(郭泽萱);团队与个人的纸质申请表请统一交至:恕1-401(下沙校区纸质稿请交至8号楼501),申请材料报送截止至2025年1月6日16:00。
(四)实践材料提交要求:
社会实践期间,所有参与实践的团队和个人均需提交新闻稿,具体安排另行通知;社会实践完成后,所有参与实践的团队和个人均需在2025年2月16日下午16:00前提交所有结项材料。
结项材料为项目总结及实践成果两项内容,实践成果包括视频、摄影、手绘、手工艺品、网文和调研报告(满足一项或几项即可)。实践总结及各类作品基本要求如下:
·实践总结:每队必须提交,不少于2000字,围绕团队实践主题展开深入阐述,详细描述实践的背景、目的、实施过程、团队协作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等关键要素。应系统性总结实践工作,客观分析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与影响,包括对实践对象、团队成员自身以及社会等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
·视频作品类:要求画面清晰、不变形、无杂音,长度5分钟以下,分辨率为1080×1920像素,画面宽高比例16:9,格式为MP4。
·摄影作品类:单张照片1M以上,画面清晰,尺寸不小于900×600像素(纵向图片不小于400×600像素),格式为JPG或PNG。请提交美化后作品,附上注释、解读300字以上。
·手绘漫画:一个系列5-10张,附上注释、解读300字以上。
·手工艺品:作品图片3-5张,制作过程图片3-5张,附上注释、解读300字以上。
·网文:主题清晰,语句优美流畅,字数控制为1500字以内。
·调研报告:主题清晰,结构完整,字数控制为3000字左右。
请以“2025寒假社会实践+团队/个人成果”命名,并于2025年2月16日下午16:00前,将团队总结材料发送至3115357577@qq.com(季彦君),个人总结材料发送至2318396687@qq.com(郁丽瑶)。
新闻稿和实践成果如有补充要求将在实践申请立项工作结束后另行通知。结项后将以适当形式对优秀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新闻稿及结项材料将作为评判的重要标准。
联系人:
院团委 张子涵 28860782
院青协 张雨 19357391247
附件:
共青团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委员会
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2024年12月26日
地址: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恕园1号楼4层
Copyright@2019 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
电话:0571-28865774
监督邮箱:wcxyjw@126.com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